手机版
首页 > 常识 >

基金会是干什么的(什么是基金会?基金会都有哪些类型?)

2004年出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这样定义基金会: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按照本条例的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


1、 按资金来源,可分为公募基金会与非公募基金会

现行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将基金会分为公募基金会与非公募基金会类,实行分类管理。目前我国的公募基金会多为具有浓厚政府色彩的官方基金会,而非公募基金会主要由企业或个人出资举办。


二者的区别:

第一,资金来源不同:公募基金会可以向公众募集资金;非公募基金会的基金来源于特定个人或组织的捐赠,不得向公众募集资金。

第二,支出比例不同: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总收入的70%;非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基金余额的8%


根据登记管理部门的级别,又可细分为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全国性非公募基金,及地方性公募基金会、地方性非公募基金会。全国性基金会在民政部注册,地方性基金会在各地民政局注册。

按《条例》规定,全国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800万元人民币,地方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400万元人民币,非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200万元人民币;原始基金超过2000万元,可向民政部申请设立全国性非公募基金会;原始基金必须为到账货币资金。

另外,徐永光先生根据非公募基金会设立动机的不同,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急功近利型”,在捐助过程中注重换取实际利益;二是“公司发展战略型”,虽无短期的商业目的,但希望借此提升公司形象;三是“公共利益型”,不谋求任何公司或个人直接或潜在的商业利益。


2、按资金使用方式,可分为资助型、运作型及综合型基金会


资助型基金会是将筹集到的资金主要用于资助其它组织开展社区服务或执行公益项目,而不是自己运作公益项目。

其他组织需要提交项目书向其申请资助,说明为什么要开展该项目即论证可行性,要达到什么目标或效果,取得哪些社会效益,如何有计划地实施该项目,执行团队的能力情况如何,同时提供详细的经费预算,即告诉对方要怎么花钱。基金会方面会在收到项目申请书后对符合资助条件的项目进行审查研究,甚至进行实地考察,然后与获得资助的公益组织签署协议,按计划拨款。

被资助的组织需要定期向基金会汇报项目开展情况,接受评估与监督。由于现阶段我国公益组织普遍存在专业能力不足的情况,所以一些基金会也会同时为被资助组织提供专业能力建设或顾问服务,以确保资金的高效使用和项目目标的达成。

也有一些基金会通过公益创投、风险投资、影响力投资等方式,培育初创的公益组织或社会企业,为之提供资金、技能培训等支持;有些基金会则为学术研究机构或思想智库提供资金等支持。

运作型基金会是将筹集到的资金用于自有公益项目,或与其他基金会合作开展项目,一般不接受其他组织的资助申请。这类基金会多为非公募基金会,主要由企业或个人发起,自建执行团队,但由于透明度相对较低,加上缺乏专业人才,项目成效参差不齐,容易受到公众质疑。目前,在认识到自身专业能力不足,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之后,越来越多的运作型基金会开始转型为资助型基金会。


综合型基金会在运作自有项目的同时,也为其他公益组织提供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