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首页 > 常识 >

史学两司马分别指的是谁(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

【科技、建筑、文学、艺术】


一、隋唐时期的建筑与文学

1.隋朝开通大运河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时间:隋炀帝 605年开始开凿

概况: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两长:全长2000多千米

三点:中心洛阳、北端涿郡、南端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评价:积极:是古代最长的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消极:劳民伤财,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隋朝建造赵州桥

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

3.唐诗的繁荣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李白--诗仙--盛唐时期,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

杜甫--诗圣--唐由盛转衰,他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白居易--中唐时期,他的诗直面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

4.书法:

代表人物: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

5.绘画:

唐朝的绘画题材和类型广泛,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宗教画

阎立本,擅长画人物画,如《步辇图》

吴道子--画圣,注重线条变化,如《送子天王图》

二、宋朝的文学、艺术与科技成就

1.宋词的繁荣

概况: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又叫长短句,成为宋代的主要文学形式之一

代表人物:

苏轼—北宋—豪放派,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李清照—两宋之交—婉约派,代表作《声声慢·寻寻觅觅》

辛弃疾—南宋—豪放派,《破阵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元曲的出现

概况: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南戏等,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代表人物: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3.宋代史学的发展

概况: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没有写北宋)的历史。司马光与司马迁合称为“史学两司马”,《资治通鉴》和《史记》合称为“史学双璧”。

4.宋代的科技

1)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隋唐时期发明的,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缺点:费工费时

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木活字→转轮排字法(元;王祯)→铜活字(元)

影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降低了制书成本,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2)指南针

“司南”——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

罗盘/指南针——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罗盘,北宋末年开始用于航海

影响: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北宋海外贸易的发展。

3)火药

概况:唐朝,中国人已经发明火药;宋代,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爆炸性武器、管形火器);元朝发明了火铳。

影响:对欧洲的火器制作和作战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三、明清时期的科技、建筑、文学与艺术

1.明朝的科技著作

著作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

作者

李时珍

宋应星

徐光启

朝代

类型

药物学

农业、手工业

农业

评价

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

“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明末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2.明朝的建筑

1)明长城

概况: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

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起到军事防御的作用。

2)北京城

时间: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由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扩建和改造的。

布局:宫城==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②呈“凸”字形,体现了皇权至上的特点。

特点: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3.明清小说

书名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红楼梦》

作者

罗贯中

施耐庵

吴承恩

曹雪芹

朝代

明初

明初

内容

魏蜀吴三国历史的矛盾冲突

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汉反抗官府的武装斗争

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

青年的爱情悲剧和四大家族的衰亡

地位

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

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小说

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

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小说


4.明清艺术

1)昆曲艺术

发展历程:

明朝昆曲兴起,代表作汤显祖——《牡丹亭》

清朝前期鼎盛,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清朝中期衰落,由于脱离广大民众的现实生活。

2)京剧艺术

发展历程:①乾隆80岁寿辰(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②道光年间(19世纪中期)徽调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形成“皮黄戏”;以后被称为“京剧”

地位: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



【经济】

一、隋朝开通大运河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时间:隋炀帝 605年开始开凿

概况:三点:中心洛阳 、北端涿郡、南端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评价:积极①是古代最长的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消极②劳民伤财,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二、唐朝经济的繁荣

1. 农业:①垦田面积扩大 ②生产技术(曲辕犁、筒车)③兴修水利

2. 手工业:①纺织业:蜀锦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

②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南青北白)、闻名中外的唐三彩

3. 商业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唐朝时期是市、坊分开的)

三、宋代经济的发展

1.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①北方人南迁带去先进技术——主要原因;南方战乱较少;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统治者重视和支持

2. 农业发展的表现:

1)粮食作物(水稻):①从越南引进占城稻;②宋朝时水稻产量居粮食作物首位,“苏湖(常)熟,天下足”;③推广复种技术,新工具秧马。

2)经济作物:①南方普遍种植茶树;②棉花种植由广东、福建推进到江淮和川蜀

3.手工业的兴盛:

1)纺织业:①北宋时,南方(四川、江浙)的丝织业胜过北方;②南宋后期棉纺织业从海南岛兴起

2)制瓷业: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五大名窑②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南宋时发展成著名的瓷都;③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3)造船业:广州泉州 、明州的造船业世界领先;②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最早的船坞;③南宋制造的海船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先进的指南针

4.商业贸易的繁荣:

1)国内商业:①商业城市有开封和杭州,打破空间(坊、市)和时间(早市、夜市)的限制;②乡镇形成草市;③市镇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2)海外贸易: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商港广州、泉州;②贸易范围广;③朝廷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④设有蕃坊

※※注: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

①政府鼓励;②造船业发达;③航海技术的运用,特别是宋朝时发明指南针;④陆上丝绸之路中断。

3)纸币出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 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原因:①商贸的繁荣;②金属货币携带不方便。

5.经济重心南移唐朝中期开始到南宋最后完成。(“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四、明朝经济的发展

农业:明朝引进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手工业:丝织业中心——苏州;制瓷中心——景德镇(青花瓷最为著名)

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五、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背景:①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表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治理水利;③粮食作物: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④经济作物:棉花、甘蔗、茶叶等种植面积扩大。

意义:①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繁荣。②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二、手工业的发展

表现:①传统手工业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品种繁多,产品精良;②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最先在纺织行业),如江宁的机户李扁担等。


三、商业的发展

表现: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商业网。

农村发展为工商业市镇:盛泽镇“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汉口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大城市工商业非常繁荣:苏州“十万烟火”“甲于天下”“地值寸金”。

大商帮:晋商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徽商。

四、人口的增长

原因:①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

②社会安定,人口快速增长。

表现:康熙时全国人口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达到3亿,占世界人口的1/3。

影响:①人地矛盾逐渐突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②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增加了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