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落款一到十二月雅称:
1、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2、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子月、丑月。
3、柳月、杏月、桃月、槐月、榴月、荷月、巧月、桂月、菊月、阳月、葭月、梅月。
书法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与西方的拼音文字不同,我们的文字是有灵魂的。从最早的伏羲画卦,到后来的仓颉造字。从大小篆到隶、真、草,我们的文字历经千年,一脉相承。
书法是文字的艺术,也是文化的传承,在各种书法作品中,我们会看到不同的落款。
从落款中我们可以看出书写者的修养、才识、创作的时间、背景、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就拿落款中的时间来说,历代书法家在时间的表述上多种多样。通过对时间的了解,我们可以掌握作品的创作时间,年代背景,书法家在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
古代书法家落款中的时间,一般采用帝王年号,与干支纪年、农历纪月纪日,相结合的方法。
如《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就用了“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的写法。其中“永和九年”是帝王的年号,“岁在癸丑”是干支纪年,“暮春”是农历三月。
一般在书法作品中帝王的年号和干支纪年,都比较容易查找掌握,但月份却有不少别称和雅称,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古代农历十二月的雅称。
首先是“孟仲季”,也就是老大、老二、老三,将“孟仲季”与农历十二月结合,就形成了“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他们分别对应着一年中的十二月。
其次是“十二地支”,用十二地支纪月有一点儿特殊,就是它的“子月”对应的并不是“一月”,而是对应着“十一月”。所以从一月到十二月分别是: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子月、丑月。
此外,还有用植物给十二月命名:
一月:银柳插瓶头,也叫“柳月”;二月:杏花闹枝头,也叫“杏月”;三月:桃花粉面羞,也叫“桃月”;四月:槐花挂满枝,也叫“槐月”;五月:石榴红似火,也叫“榴月”;六月:荷花满池塘,也叫“荷月”;七月:凤仙节节开,也叫“巧月”;八月:桂花遍地香,也叫“桂月”;
九月:秋菊傲霜雪,也叫“菊月”;十月:芙蓉显小阳,也叫“阳月”;
十一月:葭草吐绿头,也叫“葭月”;十二月:梅花吐幽香,也叫“梅月”。
除了以上这些叫法,十二月还有以下这些雅称:
一月:陬月、太簇、初春、新春、端月、岁始、肇春、初阳。
二月:如月、夹钟、花月、春半、花朝、殷春、春中。
三月:姑洗、暮春、晚春、春杪、余春。
四月:中吕、初夏、麦月、夏首、新夏。
五月:皋月、蕤宾、蒲月、星月、盛夏、夏半、芒种。
六月:且月、林钟、暮夏、荔月、晚夏、杪夏。
七月:相月、夷则、瓜月、初秋、桐秋、桐月、兰月、肇秋。
八月:壮月、南吕、桂秋、桂月、清秋、拓月、秋半、中律。
九月:玄月、无射、暮秋、凉秋、杪商、秋末、残秋。
十月:阳月、应钟、露月、早冬、首冬、始冬、开冬、新冬。
十一月:辜月、黄钟、霜月、寒月、正冬、畅月。
十二月:涂月、大吕、腊月、暮冬、暮岁、岁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