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布利多(Dumbledore),《哈利·波特》系列中的虚构人物,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校长。他似乎知道学校里所有的事情,是伏地魔唯一忌惮的人,因为“如果伏地魔有什么事情弄不明白,那就是爱”。
哈利·波特:魔法的历史
撰文、供图/纽约历史学会博物馆
自古以来,人们就沉醉于对魔法的追求,从延年益寿到长生不老,从主宰命运到颠覆命运,人类已经想象出了如何用魔法的方式思考。然而,当哈利·波特中的麻瓜们一厢情愿地认为,他们可以管中窥豹地窥探神秘世界时,真实的魔法和我们的想象之间还有很远的距离。
■ 飞天扫帚(Broomstick),简称扫帚,是巫师们从一个地方前往另一个地方的交通方式之一。
神奇生物课堂
当听说“魔法的历史”时,你的脑海会浮现出什么:布满灰尘的厚重的古老书籍?神奇的扫帚?或者是用沸腾的大型金属容器正在酿制着的药水……在真正的哈利·波特迷眼中,魔法并不隔绝于人类而存在,相反,魔法是人类世界的一部分。事实上,J.K.罗琳(1965年7月31日~)十分了解自己的神话系统,她十分巧妙地改编了这些神话,在《哈利·波特》奇幻故事的背后,用道德、死亡,还有爱一起构成了自己写作的DNA。
■ 13世纪的一本动物集寓言中,一只凤凰从灰烬中升起。在罗琳之前,人们已经对这种神鸟产生了美好的想象力。
九岁时,罗琳和家人搬到位于英格兰西南部格洛斯特郡土兹希尔(Tutshill)村的教堂小屋(Church Cottage),那里位于迪安森林(Forest of Dean)的边缘,充满了神奇的生物,是一个可以为想象力提供无穷可能性的地方。在一次采访中,罗琳说:“我对森林着了迷”“森林的迷人之处在于,它包含了太多的东西,它可以成为一个充满魔力的地方。你无法想象森林里会拥有拥挤的人流,这是一个离群索居的地方,我想,这是我们寻求庇护和安全的地方,尽管森林里可能有可怕的东西,但我就是对它们着了迷。”
撰写哈利·波特系列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期间,罗琳见识并经历了贫穷、母亲过世以及离婚等生命中“永远无法忘记”的低谷,甚至被确诊罹患临床忧郁症,一度试图自杀—然而,正是那些生命在“真正极端状态下”的黑暗感受,成为她创作“摄魂怪”这一神奇生物的灵感来源—摄魂怪能吸干人类所有的正面情绪和开心幸福,只留下毫无意义的空洞。
■ 多比(Dobby),《哈利·波特》中的虚构角色,是一个很不起眼、却生性热爱自由的家养小精灵,多次帮助哈利·波特,最后死于莱斯特兰奇之手的场景,被认为是《哈利·波特》系列中“最令人感动的时刻之一”。
《哈利·波特》世界中的神奇生物代表着一种挑战、一些有待于征服的东西,是哈利成长过程中为证明自己必须克服的障碍。电影中,摄魂怪无限逼近哈利时,观众会透过屏幕感受到那种忧郁和虚空对人步步紧逼的吞噬,似乎毫无反抗的余地。千钧一发、毫无退路之际,哈利捡起魔法棒、说出咒语、击退摄魂怪—与人们对忧郁和虚空的抵抗一模一样:人不能任凭忧郁和虚空吞噬自己,哪怕看似已经没有希望,仍然要奋起还击,或有得胜的希望。
类似摄魂怪的神奇生物还有死亡的化身—“夜骐”,只有见识过死亡的人才能看见它:它长着一双死亡的翅膀,是翱翔在天际的骷髅,却又带着某种宿命的浪漫,看见它的时候会触碰到我们意识中很深层的一个地方。而“伏地魔”身上有着我们每个人的影子:它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爱就是一个笑话,相信别人的人都是大傻瓜,而要摆脱它,是多么困难……在面对这些神奇生物的过程中,哈利都在不断学习,他从所有的神奇生物身上都学到了东西:学会了在压力之下表现得优雅,会尊重别人,在逆境中勇敢面对,正如邓布利多说的:“伏地魔对于他不看重的东西,从不花工夫去理解。关于家养小精灵和童话传说,关于爱、忠诚和单纯,伏地魔一无所知。其实它们都具有一种比他更强大的力量,一种超越任何魔法的力量,但它始终没有领会这个事实”,带着伏地魔所不懂的爱,哈利战胜了它。
■ 海德薇(Hedwig),《哈利·波特》中的虚构角色,是主角哈利·波特饲养的一只雪,为哈利·波特担当着信使的工作,罗琳于一次受访时表示,海德薇的牺牲代表了天真和安全感的丧失。
这些神奇生物,大部分都是罗琳自己的创造,但也有一些已经在历史上有着杰出的范例—罗琳本人也是在后来了解到这些神奇生物的“历史”,可见人类的想象有着内在的相通之处—凤凰福克斯即属此类。1550年,地理大发现在不断发现新世界的同时,也把很多新奇的生物首次带到人们面前。法国作家盖伊德·拉加尔德(Guy de la Garde)将整个研究投入到凤凰上面,《有关凤凰的历史和描述》(L'Histoire et description du Phoenix,法语)就是一本在牛皮纸上制作的、精美的手稿,包含一张从燃烧的树上出现凤凰的手工彩色绘画,以及这样的题词:“凤凰及其居住地的描述:悠久的生活、纯粹的对话、绝妙的美丽、与众不同的色彩和死亡,精彩的重生”—在古代和中世纪,人们相信,当一只凤凰变老时,它会预备焚烧的火堆,让自己被火焰吞噬,最后扇动着翅膀,从灰烬中再次升起。
罗琳笔下,邓布利多的宠物凤凰福克斯(Fawkes)是一种优雅高贵而神秘的生物,它的羽毛可以当作魔法师魔杖的一部分,眼泪可以愈合伤口。然而,凤凰不好驯养,一旦驯养成宠物便终生忠诚,并且只对那些注定是它们密友的人表现出尊重。
■ 一只凤凰从燃烧的树中飞出,出自《有关凤凰的历史和描述》手稿副本,法国作家盖伊德·拉加尔德著。附有题词:“凤凰及其居住地的描述:与众不同的色彩和死亡,精彩的重生。”
炼金术与贤者之石
炼金术——《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故事的这一核心,曾在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中国、古希腊等世界范围内流行,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埃及人的时代。作为一种关于“转换”的科学,炼金术的基本目标就是将“基本金属”转变成“贵金属”(特别是黄金),从而制造出可以通向不朽的“长生不老药”。例如,过去的人们目睹将沙子进行加热使其变成玻璃的过程,会激发出将一种元素改变为另一种元素的追求—尽管一直到1932年,才有一个原子成功地进行了一次转换。历史上,炼金术中融合的哲学和灵性的尝试经常被误解,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依然是现代化学的先驱。
■ 最美丽的炼金术手稿,《太阳的辉煌》,1582年,德国制作。瓶颈处卷带上拉丁语的含义是:“让我们向四种自然元素追问”。
1997年出版的《贤者之石》(1998年在美国出版时,书名改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那位已经665岁高龄的尼古拉斯·弗拉梅尔(Nicolas Flamel)是唯一知名的炼金术士,在位于英格兰西南部的德文郡和妻子佩雷纳尔(Pernelle,658岁)安静地生活在一起。事实上,尼古拉斯·弗拉梅尔这一角色的原型实有其人,他本人也叫尼古拉斯·弗拉梅尔(1330~1418年),是法国瓦卢瓦王朝(House of Valois,1328~1589年)时期的一位炼金术士,因为对“贤者之石”的研究而闻名于世。那么,“贤者之石”到底是什么呢,或者说炼金术与“贤者之石”有什么关系呢?
■ 世界上第一部自然百科全书《健康花园》(Hortus Sanitatis),1491年,德国人雅各·梅登巴赫(Jacob Meydenbach)发表。
炼金术“转换”的本质,其实就是尝试将物质从当下不完美的状态转变为精神上完美状态的过程。据说,“贤者之石”能够达到这个目的。所以在好多个世纪里,“贤者之石”获得了许多炼金术士的青睐。
1582年在德国制作的《太阳的辉煌》(Splendor Solis,拉丁语)一书,是一本有着精美插图的炼金术手稿,该书一度被误认为属于Salomon Trismosin,他声称用“贤者之石”打败了衰老。手稿的开篇是一个戴着红色帽子、穿着红色长袍、手持一个装着金色液体瓶子的炼金术士,瓶颈处是一条写有神秘话语的卷带:让我们向四种自然元素追问(Eamus quesitum quatuor elementorum naturas,拉丁语),手稿的周围是孔雀、雄鹿和猫头鹰等动物。其中一个从空虚混沌的渊面升起来、从黑色变为白色、再变为红色的人,很容易使人们联想到从腐朽到净化再到完美的蜕变。
■ 大英图书馆藏、动物集寓言中的凤凰形象。
那么,“贤者之石”有具体的制作配方吗?在化学家为他们的想法、材料和实验过程发明出一种共同的语言之前,为确保对炼金方式严加保密,配方中使用的是神话和占星术中的符号和象征,读起来非常晦涩难懂。
以英国炼金术士乔治·瑞普利(George Ripley,1415~1490年)命名的瑞普利卷轴(Ripley Scrolls)用诗歌写成,被认为是“贤者之石”丢失的原文的副本,揭示了“制作贤者之石的正确和最完美的方式”,卷轴中绘有龙、蟾蜍和长着胡须的人抓着炼金器皿的形象。至于瑞普利本人,还是位于约克郡的布里德灵顿修道院(Bridlington Priory)的一位修士,可见炼金术中蕴含的那种灵性尝试。
■ 魔杖,《哈利·波特》中用于施展魔法的工具,每根魔杖都是由特殊木材制成的,如制造哈利波·特魔杖的冬青木象征着驱除邪恶。
尼古拉斯·弗拉梅尔真的寻找过“贤者之石”吗?作为一位抄写员和手稿卖家,弗拉梅尔以对17世纪著名的化学家罗伯特·波义尔(Robert Boyle,1627~1691年)和艾萨克·牛顿爵士(Sir Isaac Newton,1642~1726年)的影响而闻名。他作为炼金术士的名声更多的是来自于他的遗作,里面描述了他的一个梦,在梦中预言的指引下,他发现了一份揭示“贤者之石”配方的、罕见的手稿。
1735年首次在德国出版的《陈年化学作品》(the Uraltes Chymisches Werck,德语)一书,声称是这一丢失的配方的翻译本:在一幅题为“合一”(Vereinige Sie,德语)的、神秘的炼金术插图中,蛇与龙首尾相连组成一个圆形,它所象征的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在制作“贤者之石”时是必不可少的。不过,学者们仍在争论这部作品的真实性。
■ 《陈年化学作品》一书,声称保留了丢失的“贤者之石”配方:蛇与龙首尾相连组成一个圆形,其象征的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在制作“贤者之石”时是必不可少的。不过,学者们仍在争论这部作品的真实性。
遗憾的是,长生不老药似乎没有发挥药效,弗拉梅尔于1418年去世,享年88岁,也算是高寿了。所有认为弗拉梅尔是一位炼金术士的看法都可以追溯到17世纪,并且很可能都是想象出来的。罗琳笔下的弗拉梅尔,在魔法石被毁后去世。
那对“贤者之石”的寻找是不是在浪费时间呢?不完全是。炼金术发明了蒸馏、吗啡、油画颜料和油墨等物质。1669年左右,德国炼金术士亨尼格·布兰德(Hennig Brand)试图通过煮沸尿液炼出“金子”,但却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磷—磷的发现为炼金术的发展画上了一个句号,标志着化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开始。
■ 现实生活中,尼古拉斯·弗拉梅尔是一名房东,可能参与了巴黎的图书贸易,据一些可靠消息来源,他于1418年去世。这个圣徒传记中的插图是由尼古拉斯委托绘制的,他的妻子在圣徒旁祈祷。
草药学中的神秘植物与魔幻作用
曼德拉草(mandrakes)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首次出现,霍格沃茨的学生对它非常熟悉:“一周三次,他们都要由一个叫斯普劳特的矮胖女巫带着到城堡后边的温室去研读药草学,学习如何培育这些奇异的植物和菌类并了解它们的用途。”《千种神奇药草及蕈类》(菲利达·斯波尔著)《魔法药剂与药水》(阿森尼·吉格著)等图书是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全体学生都需要准备的课本。
据古代一些植物图谱上的解释,曼德拉草的根和人的形状相似,每当被连根拔起时,会发出撕心裂肺的尖叫。在过去,许多神话都是围绕着如何不受其尖叫影响而又能收获它的方式展开的,其中最安全的方法就是把它们跟动物(例如狗)系在一起,当动物把它们拉起来时,人们就可以边吹喇叭防止噪音而边收获。总而言之,这种植物具有的药用价值,充满神秘色彩,它的致人迷幻和麻醉的作用也广为人知。
■ 在Giovanni Cadamosto所著的关于草药的书中,人们用狗来拔出曼德拉草。
正因为如此,霍格沃茨学校的学生们都在曼德拉草幼苗期间研究它,通过具体的照料,了解它们的魔法属性和应用,并使其发挥特有的魔法效果。在插画师吉姆·凯(Jim Kay)为《哈利·波特》系列创作的精美插画草图里,对曼德拉草有着形象的描绘:特点鲜明的头部、干枯的手臂和腿。当然,如果碰巧遇到它,不要忘记戴耳罩……
现实中,草药学主要是通过观察、描述植物的外观和性质,研究如何用其制备药膏和药物等医学用途的过程。最早的关于植物的医学用途记录在古埃及、撒马利亚和中国的莎草纸残片和粘土碎片上,埃伯斯氏古医籍(Papyrus Ebers)中详细描述了700多种药用植物,是古埃及最悠久、最重要的医学文本,可追溯至公元前1500年前后。
■ 曼德拉草和金合欢树。事实上,曼德拉草在西方文化中又叫“风茄”,具有催情的作用,古代一些不孕的妇女,会寻求曼德拉草以期怀孕生子,拥有金合欢树象征的幸福。
公元50年至70年前后,一位名叫迪奥科里斯(Pedanius Dioscorides,约40~90年)的希腊医生写了《药物学》(西欧国家更常以此书的拉丁名De Materia Medica来称呼)一书,将其跟随罗马皇帝尼禄远征期间认识的地中海东部的600多种药用植物进行了记录和阐释,提出提取鸦片作为外科麻醉药的观点,成为现代植物术语的重要来源。事实上,西方世界提到药物学方面的著作时,首先想到的是迪奥科里斯的这部经典,其地位甚至凌驾于“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作品之上。
第一批印刷的草药植物书籍来自15世纪80年代欧洲印刷术出现曙光之际,这些书籍为药剂师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他们的工作就是根据医生提供的配方制作药丸和药剂。16世纪,英国植物学之父威廉·特纳(William Turner,1509~1568年)在英格兰出版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草药》一书,约翰·杰拉德(John Gerard,1545~1642年)为其绘制的插图激发了四个世纪后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年)对花卉面料、壁纸和瓷砖的设计灵感。
■ 插图画家吉姆·凯(Jim Kay)为插图版《哈利·波特与密室》(伦敦,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2016年)制作的曼德拉草的预备草图。
咒语、爱与血液
咒语起源于古代的巫祝,是一种古老的语言和文化现象,在世界范围内的宗教、民间口头传说及书面作品中,神秘的咒语都占有一席之地;借助咒语,魔法师、巫师、僧侣或者宗教信徒能够得到特殊的力量。
■ 牛黄石。牛黄一词来自波斯语pad-zahr,意思是“解药”。牛黄是牛羊等动物体内的结石,在西方,早在摩尔人占领西班牙期间,人们就相信其有解毒功效,牛黄表面的那层金黄衣品质决定了它的贵重程度。
《哈利·波特》中大部分咒语是巫师们在施展魔法时念出的话语,通常配合魔杖和特定姿势使用,不但是一个贯穿全书的重要魔法意象,而且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小说中许多情节都与特定的咒语紧密相连。
作为《哈利·波特》中最著名的一句咒语——三大不可饶恕咒之首,阿瓦达索命(Avada Kedavra)出自魔术词(Abracadabra)这一词源,其历史可以追溯至13世纪的一份书面记录,以及1693年出版的《The Wonders of the Invisible World》,该书是由美国波士顿公理会牧师科顿·马瑟(Cotton Mather)为塞勒姆女巫案(the Salem witchcraft trials)辩护而写的。
■ 黑色水晶球,《哈利·波特》中占卜时使用的一种水晶球体,据说,“这枚黑色小水晶球的引人之处是,它是一枚月光宝石。夜间使用时,它的表面反射月光,巫师根据月光的反光读出其中的信息,作出占卜。”
历史上,塞勒姆女巫案确有其事。1692年,美国马萨诸塞州塞勒姆镇一个牧师的女儿突然得了一种怪病,随后,平时与她形影不离的七个女孩子也相继出现了同样的症状。现在看来,这些症状的原因是一种寄生于黑麦的真菌“麦角菌”。但当时的人们把病因归结到村子里的黑人女奴、一个女乞丐,以及一个孤僻的、从来不去教堂的老妇人头上。严刑逼供之下,先后有20多名“女巫”和“巫师”死于这起冤案,另有200多人被逮捕或监禁。1992年,马萨诸塞州议会通过决议,宣布为所有受害者恢复名誉。
■ 古希腊文魔法手册,4世纪,埃及底比斯制作。
事实上,身体上的这些疾病是可以通过医院和医生得到医治的,《新约圣经》上对瘫子、大麻风病人、鬼附之人的医治,更多的是指向灵魂与心理上的软弱与疾病,而且在希腊原文中,鬼附之人的原文是unclean spirits(污秽的灵魂),指向人内在的心思意念、各种人的道德观等精神现象。所以当人身体有疾病的时候,还是要求助于医院与医生。遗憾的是,当时的基督教将其误判为巫术,持否定态度,以此迫害女巫,制造了令人恐慌的异教清除行动。
巫术,尤其是女巫的“复魅”,“人们谈论神与精灵,并不是因为信仰它们,而是因为他们认真看待许多文化的如下暗示:世界并非只居住着新加入进来的人类,而且也居住着巫术的动物、植物和矿物。世界是一个令人激动的、神圣的生存场所。”
■ 尼古拉斯·弗拉梅尔的墓碑。大英图书馆的艾里克斯·洛克(Alex Lock)说:“如果你在网上一直搜下去,你会发现,很多人相信这位巫师仍然活在世上,在印度某地生活着。”然而,这是历史上确有其人的弗拉梅尔本人的墓碑。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罗琳笔下的哈利母亲形象,用牺牲的母爱为哈利构筑了一个可以抵御阿瓦达索命的保护咒。在第一部小说中,邓布利多告诉哈利:
“你母亲是为了救你而死的。如果伏地魔有什么事情弄不明白,那就是爱。他没有意识到,像你母亲对你那样强烈的爱,是会在你身上留下自己的印记的。不是伤疤,不是看得见的痕迹……被一个人这样深深地爱过,尽管那个爱我们的人已经死了,也会给我们留下一个永远的护身符。它就藏在你的皮肤里。”
哈利与伏地魔的无数次对决中,都是以爱的能量为盾牌,最终战胜了伏地魔。魔幻与巫术中的神秘到底是什么呢:爱的真谛。
■ 一位哈利·波特迷拍摄的时间转换器和她的《哈利·波特》系列之:阿兹卡班的囚徒。时间转换器是《哈利·波特》中用来进行时光旅行的一种设备。
精彩版式呈现
本文原刊载于《文明》杂志2019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