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首页 > 常识 >

物物交换是什么时代(交换特产 当代年轻人的相互成全?)

“世上有两样东西不能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不过,很多年轻人不这么想。

近来,互相交换家乡特产的活动在各大社交平台火成一片。

简单说就是陌生网友口头约定后,互寄家乡的特产。寄什么、寄多少,全凭本心,这种玩法已经成了陌生人社交的新方式。这种新式社交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熟悉的生活场景之外他人世界的好奇心。

有期待,有惊喜,自然也有失望。但是参与者们仍然热情高涨,他们说,“所有人都在教你取悦自己,却没人教你怎么花最少的钱就能买到快乐。”

感受他人的真诚和善意

是最大收获

对于一个网络爆款,一定要追根溯源的话,物物交换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了吧。不过交换特产这种自带温情的活动,人们最早接触应该是在大学时代。

“每逢佳节胖三斤,每到开学还可以再胖三斤。”王子说自己一接触交换特产的活动,就爱上了它,因为有回忆的味道,“上大学时,只要一开学,大家都是大包小裹的,仿佛背着整个家乡回到学校。而且第一时间就要和同学们交换土特产。全国各地同学互相品尝特产,堪称一场各地饮食文化交流碰撞的盛会。”

王子说自己应该是第一批接触到网上交换特产的,那时候远没有现在火爆。那是在2020年的时候,“我就是看一个卖土特产的直播。卖得不太好,主播就随口说了一句,剩了这么多,要不咱们交换吧。”想不到主播这么一说,大家的积极性就上来了,“别人交换成没成我不知道,但是我跑去买了三斤榛子邮过去就换回来一大堆各色水果干,觉得特别值。”

想不到今年交换特产成了风潮,“感觉最不一样的就是拿出去交换的特产必须很多样。”他说就是3月份在社交平台看到了一个帖子,对方说想尝尝别的地方的美食,大家可以互换,“聊了聊,相互加了联络方式,然后就发货了。”

因为对方没来过辽宁,所以王子特意买了许多辽宁的特产,“烧鸡、烤鱼片,还有奶糖,还有酸菜,七八样,凑了一大包。”寄出去没几天,王子就收到了对方发过来的快递。

“心情就跟猜盲盒一样,就想看看能有什么样的惊喜。”王子一打开包裹,本来还有点忐忑的心一下子就放下了,“对方说自己是学生没什么钱,可是说归说,寄来的东西一点也不差,都是包装精美的泉州特产,很多我都没吃过。”

之所以会忐忑,因为他也不知道对方会不会辜负自己的信任。他前后和人交换了四次,次次都很满意。从以前看别人帖子然后回复,他现在也开始自己发帖请求交换特产了。

作为网络达人的他,其实从最开始就有所准备,“首先就是看发帖或是回帖人的网络级别,然后看他们发过的帖子,一般要是账号是刚注册的、或是个人主页一片空白的,我都不会和他们交换。比如说你加我的时候,我一看你主页上啥也没有,而且连网名都懒得起,要不是你私信说是记者,根本就不会搭理你。”

虽然目前为止他还有没吃亏上当,但是“毕竟防人之心不可无。不是怕损失多少钱,而是怕自己失望,心理的失落更让人难过吧。”王子说,“其实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不管哪里的特产花钱网购都能入手。我之所以愿意和人交换特产,更多的是希望能够感受真诚,感受他人的善意和温暖,这才是最大收获。”

每次交换特产 价值多在二三百元

“真诚是必杀技。”网友“原味料”是广东的一位护士,爱旅游爱美食是她的自我介绍。原本在某平台她只有亲戚朋友几十个粉丝,而在一个月前,她的粉丝一下子就涨到了五万多。粉丝暴涨的原因就在于她晒出了与网友交换特产的经历,其中火出圈的就是她和辽宁网友交换特产后拍摄的照片。照片中,她寄出的和她收到的特产都摆了一地,让围观群众感受到了满满的真诚。

“原味料”的每一个帖子下面,回复数都在百条以上,“我帖子下面都快成交换的联络平台了。”

“坐标云南,请求出战!”“我不能吃辣的,想和内蒙古的网友交换!”“我们这里只有驴肉,有想交换的吗?”“自家产的板栗,只换不卖!”

很多网友都在她的帖子下面回复说自己这里有什么可以交换的,甚至还有已经买到手发出照片就等着和别人交换的了。随便点开一个她发的帖子,看看各种回帖都感觉是四方美食大荟萃。

与王子一样,“原味料”也是先要选定交换的人,“一般主页上对自己介绍比较详细的人,我觉得都可以交换。”私聊之后,相互觉得没问题就可以交换特产了,“有的人喜欢直接说自己想吃什么,我一般不问人家有什么好吃的,只要是地方特色就行。”

“特产的价值一般都是二三百元左右,这像是约定俗成吧。普通人也都负担得起,而且也真能买好多。”她现在已经与辽宁、吉林、山东、河北的网友交换过了,“因为我住在南方海边,而且以前旅游没去过北方,所以特想尝尝那边的特产。”

一个月来,只要是休息日,“原味料”都会去“扫街”,她说给她另外的一个惊喜是,“在家乡住了这么久,居然还有我自己都没吃过的美食。”

“足不出户,吃到天下美食。”她有个目标,就是能够和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网友们互换特产成功,“不过,这估计得很久。”倒不是说网友们不够积极,而是,“家里还有好多没吃了的。”“怎么可能送给别人,这都是网友们的一番心意,当然要自己慢慢品尝,全部吃掉才行。”

交换特产,足不出户地省钱又便利之外,可能更吸引人的是,很多人可能很久没有收到过别人精挑细选的礼物了吧。真心换真心,哪怕礼物是交换而来的。

交换特产 是馅饼也可能是陷阱

当然,真心也不一定总能换到真心。毕竟交换特产没有第三方介入,这种弱联系社交背后总是会有诸多风险和隐患。

“几百元特产只换回3.99元辣条!她被对方拉黑后,选择报警!”

“网友寄去几百元特产,收到对方两包纸巾”

“突然失联,集体报警”……

类似新闻几次登上了热搜。

网友们在愤慨之余,也贴出了各种总结,起到警示作用:大家一定要注意私密账号,尽量多了解要慎重。最好有多个联系方式。如果怕吃亏,双方可以提前沟通好价格。大部分主页是宝妈的都比较可靠。B发货的时候录视频,然后A付货款的一半给B……

在交换特产活动中有不少网友在晒出自己被骗后,表示只能是“花钱买教训”。不去追究骗人者的理由,一是被骗金额不大,对方可能只能被道德谴责,而且维权的话,时间和精力都搭不起。二就是自己的个人信息也已经暴露,害怕遭到对方报复。

律师朱伟表示,达到一定金额或者是食品安全出了问题就可能涉嫌诈骗。如果遇到不诚信的交易行为,应该主动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权益。若被骗标的额较小,当事人可与对方沟通,要求其履行交换约定或者赔偿损失;沟通无果,可以向当地消费者协会或者相关监管部门投诉,要求其介入调查并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投诉无果,可以考虑通过法律途径追究对方的责任,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损失。

因为极少数人的不诚信,使得原本关于信任的“温情补充”不成,反而加深互联网时代下“社交疏离”,难免令人扼腕。当然,内心真诚的人就算曾经受骗,在与人交往时仍旧会保持最大的信任和善意。

人类的智慧果然是无穷的。因为担心受骗但是却还想享受一下交换快乐的网友们,又开始在二手物品平台上开始了以物换物。

迪迪以前就喜欢买盲盒,重复的多了之后,他就跑到二手平台去卖,虽然标价才几块钱,但是一直没有人光顾。后来他跑去别人店铺里围观,结果和店主聊着聊着,两个人就开始了相互交换。“自己有的没换出去几个,倒是新的家里堆得越来越多。”

“交换的不一定是东西,而是心情吧。”迪迪说有时候顾客上门,不是为了换东西,纯是为了聊天,聊久了,不一定就交换了什么,“我就用一个玩偶换了对方一个明星旧影集。因为那个明星曾经是我俩的共同偶像。要是看价值,肯定是对方亏了的。”

“不担心上当受骗,因为大家对物品价值的判断不一样。”迪迪表示,以物换物,有时候还有点像是许愿池,“你需要什么可以发帖子,然后就会有人问你拿什么换。成功与否全看运气。”他说交换成功了就是共赢吧。

不管是特产交换还是二手物品交换,虽然出现过受骗者,但是仍吸引着源源不断的人们来参与其中,可见,人们对信任与真诚的期许。以善意回报善意,以真诚回报真诚,可能就是陌生人之间物物交换的最大意义。